首页 财经 国内 国际 金融 理财 股票 科技 互联网 通信 IT 文化 教育 娱乐 体育  
您的位置:首页 >科技 >  

AI制造“替身”,人类如何看待生命?

2025-07-17 11:38:08   来源:科技日报
人工智能(AI)正悄然改写人们对生命长度与记忆边界的认知。在现实世界,AI被用于开发抗衰老疗法、模拟细胞重编程;而在数字世界,它让逝者的声音与影像得以“留存”,甚至能构建持续互动的“数字替身”。

当AI能够“延长生命”“留住回忆”,人们将面对一个全新问题:什么才是生命的终点?在科技赋能下,如何平衡真实的怀念与适度的放手?

在一场祈祷仪式上,AI生成的视频让一位已故亲人“重现人间”。虽然这一画面令人动容,但利用技术克隆人脸和声音的做法令人担忧,其中涉及深刻的伦理与法律问题。图片来源:《印度经济时报》网站

AI能打破寿命极限吗

《大众机械》杂志报道称,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达里奥·阿莫迪认为,强大的AI可将科学发现提速10倍,将50年—100年的生物进展压缩为5年—10年,可治愈大多数疾病,并将人类寿命延长到150岁。他称AI已帮助筛选出多种候选药物,其中一些在动物实验中将寿命延长了25%至50%。AI不仅能预测哪些分子组合最可能延寿,还能针对个体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。

在医学与生物技术领域,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借助AI加速延年益寿的探索步伐。
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称,美国初创公司Retro生物科技与OpenAI合作,开发了一个定制化AI模型,可设计抗衰老蛋白,使普通细胞暂时转化为干细胞,从而实现细胞的“逆龄”生长。该公司已筹资10亿美元,推进3款延寿药物的临床试验,涵盖阿尔茨海默病治疗、脑细胞和血液干细胞重建,力图将人类寿命延长至少10年。

在DNA修复、细胞逆转等前沿方向,AI同样发挥关键作用。AI正在辅助提升DNA自我修复能力、设计个性化延寿疗法,探索将健康寿命延长至百岁以上。

谁为AI版“生命”代言

AI技术在延长生命的同时,数字化的存在形式也在悄然改变人们对生命终结的认知。

如今,死亡不再意味着彻底消失,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、影像资料、语音记录和网络互动,成为一种新的存在形式,某种意义上其仍在延续着生命的痕迹。这虽令人觉得新奇,但也带来了诸多深层问题。比如,一个人去世后,谁拥有他的线上账户?若某个数字克隆体在线上说出或做出这个人生前绝不会说或做的事,该由谁负责?谁应该为AI版本的“生命”承担后果?

澳大利亚《对话》杂志报道称,这个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法院和政府中引发讨论。在美国,几乎所有州都已通过法律,允许数字账户纳入遗嘱继承。在德国,法院裁定Facebook必须允许一位已故用户的家人访问其账户,理由是数字账户应被视为可继承的财产,就像银行账户或房产一样。

与此同时,科技公司还在努力跟上时代变化。大多数平台要求出示死亡证明和法律授权,才允许访问已故者的账户。但这通常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,即逝者在生前已经立下了明确的数字遗嘱。然而现实中,这样的情况极为罕见。在缺乏明确指引的情况下,家属可能被挡在数字世界之外,无法触及那些珍贵的回忆,也可能不得不接管原本并不愿意管理的账号与信息。

这种“空白地带”也为滥用敞开了大门。未经许可的AI深度伪造图像、音频乃至视频可能被随意生成。一个怀有善意的孩子,或许只是想用父母的声音建模来延续情感联系,但也可能有人将逝者的形象用于商业牟利。而无论出发点为何,逝者都无从置喙。

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,自主权与知情同意是核心价值。如果一个人在生前从未明确同意被“数字复活”,那么去世后别人使用其数据便难免陷入伦理争议。缅怀逝者,不应演变为对其形象的操控与挪用。

有一些心理学家担心,这种以数字方式延续的存在可能会妨碍人们真正走出悲伤。特别是在AI化身足够逼真的情况下,它既可能带来慰藉,也可能延迟“放下”的过程。

此外,AI虚拟人物的制作成本高昂。一套完整AI替身服务需数千美元,意味着数字永生可能成为富人的“特权”,带来新的社会不平等。

如何让数字纪念更有温度

在AI不断延展人类记忆边界的今天,人们亟须思考,如何构建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数字纪念文化。

美国“人文主义者”网站报道称,纪念首先应回归真实,而非“重建”。技术不应试图复刻一个人,而应忠实保存其故事、价值观与人生轨迹。一个有温度的数字纪念空间,或许包含亲友的见证、精选的影像与文字,或一份时间轴式的生命档案,呈现逝者对家庭、社会与世界的真实影响。

其次,纪念应是公平且可及的。不应让数字技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。如同传统纪念碑属于所有人,数字空间也应避免在阶层、技术或种族之间制造新的鸿沟。

更重要的是,数字纪念应承认“终结”是生命的一部分。不需要让逝者“永远在线”,而是要在有意义的缅怀后学会放手。

AI的加入不应让人们逃避死亡的现实,而应促使人们更用心地思考“如何记得”。在数字世界中缅怀逝者,应该是一次诚实、温柔而克制的告别。让他们被尊重,而非商品化;被怀念,而非操控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

热点推荐

阅读推荐

最近更新

· AI制造“替身”,人类如何看待生命?
· 推进低空经济发展需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
· 以电商平台创新突破与战略转型带动消费升维
· 平台企业送外卖是“大材小用”吗?
· 三问“太空快递员”新差事
· 尾座式无人机亮相高原山区防灾救灾演习
· AI辅助去核提升犬科动物克隆效率
· 上半年银发群体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
· 充电设施升级破解“里程焦虑”
· 交通运输业向新提速
· 链博会揭示全球供应链合作新趋势
· AI+5G,提升百姓穿衣体验
· 远古鱼龙带来跨越亿年的降噪智慧
· 国内首个低空飞行器风洞启用
· “中国天眼”看清极高速星际云内结构细节
· 美国华裔青少年遇见峨眉武术 以武会友快意十足
· 2025年浙台青年三人制篮球邀请赛开幕
· 外国青年相聚海南演绎“武术人生”
· 第二十届“小五羊杯”青少年象棋大赛在广州落幕
· 香港精装明星足球队新和公益足球邀请赛在新...
· 全国马术耐力锦标赛开战在即 竞赛项目涵盖面广
· 中国女足4:2击败中国台北队 迎东亚杯首胜
· 51分大胜印度尼西亚队,中国女篮取得亚洲杯...
· 第二十四届“环青赛”收官 哈萨克斯坦车队夺冠
· 夏季越野赛鸣枪 中国冬奥小镇“雪野”变“...
· 亚洲杯中国女篮首战告捷 51分大胜印尼
· 意大利选手辛纳夺得温网男单冠军
· 切尔西战胜巴黎圣日耳曼 夺得世俱杯冠军
· 辛纳战胜阿尔卡拉斯 首夺温网男单冠军
· 县域体育活力足(建设体育强国)

原创视频

原创热点

专题策划

热门图片
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业务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1999-2019 news.gansudaliy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
甘肃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